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首页 > 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对唠叨说“不”
作者/来源:《家庭教育》郭梅 徐舒薇    发布时间:2021-10-14

      父母总觉得自已是苦口婆心,而孩子却常常不买账,觉得是唠叨。在我们的调研中,啰唆唠叨高居“令孩子们反感的家长教育行为”第四。唠叨的一面是父母无止境的爱与牵挂,另一面也暴露了家庭教育能力的不足。

      最令孩子反感的教育行为之一一唠叨

      似乎每一位家长都有相似的经历:跟孩子讲道理总是无济于事、想和孩子坐下来聊天他总是不愿意、孩子做错事批评他的时候他却满不在乎孩子种种“无厘头”的表现令家长备感焦虑,担心孩子变成“问题儿童”甚至患上心理疾病。殊不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往往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因为家长和孩子对话时冗长的唠叨。

      唠叨,简单来说,就是说话啰唆、不简洁,对同样的内容反复说个不停。为什么孩子总会觉得家长一直在唠叨呢?心理学有个现象叫作“超限效应”,指的是因外部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导致人们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种心理现象。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属于超限效应的典型表现。

      一个爱唠叨的家长说的话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口头语大多数有“我这全是为你好”“你每次都这样”,并且没能把握好语言重复次数这个“度”。这些口水话反复地说,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孩子对话语发出者的厌恶感和逆反心理。

      那么,唠叨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婴儿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多跟他们重复之前说过的话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对他们储存当前的信息有所帮助,还对大脑发育大有裨益。但家长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觉醒,再像婴儿时期那样“婆婆妈妈”地说话显然不合适

      的确,重复是帮助记忆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重复和效果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家长重复的话超过一定的量,对孩子产生的效果只会逐渐下降。因此,没完没了地重复,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孩子长期处于“唠叨”的家庭环境之中,往往兼有以下几种表现。

1.  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损。

      孩子容易将唠叨视为一种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的交流方式。一般情况下,给孩子适当的提醒十分有必要,可家长如果一直唠叨个没完,那对孩子来说就是变相的单方面指责,丝毫没有对他们尊重和认同的意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大打折扣,这对三观的树立和人格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例如,家长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作比较,不停地数落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唠叨成了时时的对比,让孩子总感觉到和同龄人相距甚远,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育孩子绝不意味着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智慧的家长会尊重孩子,变“说”为“听”,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不给孩子心灵添堵,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心胸宽、格局大。

2.  缺乏倾听的耐心。

      许多时候父母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是该年龄段自然的思想或行为,并非全是错误。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是味地唠叨,将自己所有的担忧如黄河之水般全部告诉孩子,并无休止地重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耐心。一旦孩子缺少倾听的耐心,或是“选择性失聪”,其日常交际和生活交流都会受到阻碍,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3.  亲子沟通出现障碍。

      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没有权利要求孩子完全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唠叨不仅伤害亲子关系,也使父母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焦虑和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堵塞了亲子沟通的渠道。

      既然唠叨对孩子的成长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及时感知孩子对自己说的话产生了反感?如何减少唠叨甚至做到不唠叨呢?

1,注意语气语调。

      孩子判断父母的情绪,除了看表情和神态之外,主要靠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因此,父母要低声和悦地和孩子交流,切忌把自己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当孩子接收到含有不满、否定、指责等负面含义的语言信息,往往会下意识地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拒绝和外界互动。这时候,即使家长说再多也没用了。例如,孩子因粗心大意而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家长很生气,说“你上次没考好也是因为没认真看题目,这次怎么又这样? 我不是告诉你写完要认真检查嘛!你那么心急干吗?好了,你看看,这次比上次还考得差,丢人了吧……”其实,这时家长更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孩子没考好,自己已经很伤心了,再不断地被家长批评,心里一定更难受。懂得换位思考的家长会说:“我知道你很难受,没关系,下次不要再犯这样的错了,平时作业写完后我们一起检查。”这样,既能提醒孩子找到出错的原因,又能帮助孩子尽快从没考好的不良情绪里走出来,树立起下次考好的信心。

2.积极关注孩子。

      父母首先要尊重、认同孩子,并接纳他们的缺点,然后再积极关注孩子。积极关注孩子的父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产生的不同问题。而当发现孩子对自己说的话产生反感甚至“免疫”时,即使有再多想和孩子说的话也得马上停下来,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情绪。

3.改口头为书面。

      对已经识字的孩子,留字条的方式往往能解决许多问题。假设家长事无巨细地把学习和生活中所有要注意的地方——口头告诉孩子,还不断重复,不仅容易使孩子听了后面就忘记前面,还容易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重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家长与其不停地用嘴说,有时候不如给孩子写一张字条,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比如铅笔盒里,这样既避免了唠叨,又可以帮助孩子简单、快速地捕捉主要信息。

      毫无疑问,家长的唠叨是源于对孩子真切的爱,但爱的表达需要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尺度,不要让孩子将自己的善意理解为阻碍个性发展的恶意。龙应合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孩子总会踏入社会,远离家长,家长应逐步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不要过多干预,要让孩子独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