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首页 > 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良好亲自沟通策略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7-11-24

策略一:重视亲子沟通,主动与孩子沟通。

重视亲子沟通,并落实到行动。亲子沟通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家长一定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

主动与孩子沟通,主动发起话题,营造积极沟通的良好氛围。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更愿意与家长沟通。当然,话题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

以询问孩子一些有趣的、愉快的事作为聊天的开场白。愉快的开始,能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促进亲子间的沟通。

了解孩子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积极的沟通。这不但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还能创造共同的话题。

例如,当孩子比较喜欢植物。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去书店买介绍植物的书籍,带孩子一起去植物园,与孩子一起种植植物并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

了解现在孩子与同龄人中流行的东西,包括儿歌、卡通片、偶像、故事书等,并将这些“知识”渗透到与孩子的交流中。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亲子间的沟通话题,另一方面也是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爸爸妈妈很在乎你”,拉近亲子间的心理距离。

不要经常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例如“这次的考试考得怎样?”“在班级里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也不要经常重复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很冷,穿够衣服了吗?”“吃饱了吗?”“喝了吗?”这些话题或过于敏感、或太单调无趣,难以引起孩子想沟通、想说话的意愿。

策略二:提高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同时让孩子了解自己,提高孩子对家长的敏感性。

提高自己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由于表达能力所限,小学生不一定能安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需要家长平时多观察孩子、多了解孩子,能快速地发现孩子的变化和需要,做一个“体贴入微”、“善解人意”的家长。

多与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以往的经历,让孩子走进自己,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期待和需求。这是因为小学生对他人心理的揣摩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家长、体谅家长。若家长老是揣着、藏着,以为孩子自然能明白父母的想法,无形中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竖起一堵“柏林墙”。

向孩子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请求,给孩子帮助家长的机会,使孩子体验为父母做事的成就感、自豪感。

策略三:耐心、认真地倾听孩子说话,准确理解孩子要表达的意思。

认真倾听孩子的话。由于孩子的表达能力条理性较差,因此孩子有时不能清晰表达自己。家长需要耐心地等孩子把话说完,把“零散”的东西拼凑起来,准确理解孩子要表达的意思。

低年级孩子表达不完整,甚至有答非所问的现象。中年级孩子的表达开始变得完整、丰富,但条理性较差。高年级学生的表达比较有条理,能抓住重点。父母耐心、认真地倾听才能准确理解孩子的意思。

切勿只听了前半句,就以为自己都明白了,打断孩子的说话:“行,别说了!你怎么想,我还不知道吗?”当孩子感觉到家长并没有认真倾听自己的话时,渐渐地便失去说话的欲望。

策略四:关注孩子的情绪,通过孩子伙伴的事间接了解孩子。

关注孩子的情绪。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情绪较为外露。关注孩子的情绪,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连平时喜欢的菜都没怎么动,这是一个“警报”,家长需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帮助;孩子放学后一直乐呵呵、兴高采烈,家长可以问问孩子:“最近发生什么开心的事情了?跟妈妈分享一下。”与孩子一起分享开心的事。

间接了解孩子,询问孩子伙伴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发展。孩子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遇到的事情。当孩子跟家长说起自己伙伴的事情时,家长需要有所留意,可能孩子也会或将面临相同的事情,别总以为“那是别人的事,我家孩子不会这样”。

策略五:有意识地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注重亲子间的情感沟通。

增加沟通时间。孩子上学后,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增加沟通时间。沟通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等可以灵活多变,并不一定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才能进行亲子沟通。

例如,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在看电视时,在洗漱时,在孩子临睡前的10分钟等,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一切与孩子沟通的机会。

注重情感沟通。家长可以跟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可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表达自己对对方的信任。

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压力和烦躁的情况,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将工作与家庭分开。

例如,如果下班回家时感到心情特别烦闷。家长可以让自己多微笑,以面部笑容来调整自己的心情,与孩子说话时放慢语速、注意声调等。

例如,如果是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以先离开,等冷静下来再与孩子沟通。

策略六:在教育孩子时,父母需要保持一致,各施其“职”。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应保持一致,向孩子传达一致的信息。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某个问题上存在分歧时,可以先私底下沟通、协商,达成一致后再与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亲需要“互帮互助”,增进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当父母亲中的一方与孩子发生误会或冲突时,另一方需要进行协调,扮演桥梁的角色。

例如,父亲因临时有事出席不了已经答应过的亲子运动会,使得孩子没有机会下场参加比赛,孩子特别生气。母亲可以跟孩子说“这次爸爸是很想来参加的,可是事出突然。但爸爸也确实不对,没有说到做到,今晚爸爸做他最拿手、你最爱吃糖醋排骨作为惩罚,好不好?”父子之间产生矛盾,母亲在中间协调很重要。

母亲需要提高自己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由于孩子更愿意与母亲沟通,孩子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也更长。因此,母亲需要清楚孩子的需求和变化,并给予回应。有时候孩子遇到困难、产生疑惑,可能不愿意直接说出来,这就需要母亲的“善解人意”。

父亲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来说,父亲的地位不可替代。父亲需要肩负起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多与孩子沟通。父亲可以学习一些沟通技巧,提高与孩子沟通的效果和质量。

策略七:与学校、老师合作,促进亲子沟通。

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加强家校合作,促进亲子沟通。通过家校协同,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孩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了解老师希望家长如何配合,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例如,家长可以定期与孩子的班主任进行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是否发生什么事情、学校有什么活动、需要家长如何配合等。

策略八:有些话不能说,以免伤害到双方的感情。

有些话不能说。家长不要说一些孩子最不想听的话。这些话像刀子,可能父母只是无意识的一句话,可是却对孩子造成很深的伤害。即使在盛怒的时候,家长也要思考话语的轻重,不要说出一些严重伤害双方感情的话。

如果发现孩子说了一些让父母难受的话,家长可以明确地向孩子提出来。

例如,孩子说“你烦死了,我再也不要管了”、“你懂什么,说了你也不懂”……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有意见。可是你这么说,妈妈真的觉得很伤心、很难过。以后你能不能不要这么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