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首页 > 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亲子沟通的规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7-11-24

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问题行为等。良好的亲子沟通有利于孩子社会技能、适应能力的发展。例如,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儿童的原因之一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沟通质量较差。亲子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规律一:在亲子沟通中,孩子的沟通能力低于父母。

亲子沟通,涉及双方的沟通能力。亲子间的沟通能力包括四方面,分别是主动性、敏感性、清晰性、策略性。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和孩子能主动地开启话题、愿意与对方聊天,能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情感,能向对方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懂得使用一些小技巧提高沟通的效果。

总的来说,孩子的沟通能力比父母要低,父母需要更加用心、耐心、细心。

规律二:父亲和母亲在亲子沟通中的“地位”需要保持平衡。

在亲子沟通中,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同样重要。

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亲和母亲所处的地位或重要程度相近,即达到平衡。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的频率、质量差异过大都属于畸形、不健康的沟通模式。

例如,孩子只会找妈妈倾诉,而极少或不愿意和爸爸聊天,那么说明亲子沟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使孩子得不到父亲的帮助,这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一般来说,与父亲相比,母亲的沟通能力、沟通地位更强。因此,母亲与孩子的沟通质量更高。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孩子更愿意与母亲沟通,向母亲倾诉自己的想法和心事。

这可能是因为父母亲在家庭中的传统分工不同。母亲更可能负责照顾孩子,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而且母亲与孩子沟通的积极性也更高,更可能主动发起谈话。有研究发现,孩子与母亲沟通的话题多于与父亲沟通的话题;母子沟通时,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更多;孩子更满意与母亲沟通的过程和结果。但是,父亲角色的不到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父亲们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多与孩子沟通。

规律三:与孩子沟通时,父母亲的要求、期望等保持一致,家庭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

亲子沟通的一致性很重要。一致性,是指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父亲与母亲观点、要求、期望等方面的一致程度。当家长双方对子女的态度和沟通目标一致时,家庭的教养行为效果更明显。而父母不一致的态度和观点,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当爸爸鼓励孩子报名参加轮滑课外兴趣班、希望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而妈妈则在一旁劝阻孩子、害怕孩子受伤。这种一人指东,一人指西的亲子沟通方式,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

规律四: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高年级孩子渴望与父母平等沟通。

亲子沟通需要营造一定的开放氛围。开放的亲子沟通应该是孩子和父母之间能容忍、接受对方不同的看法、意见。亲子沟通时,需要给予对方充分的表达时间,理解对方的观点,相互协商、共同做决定。开放的沟通氛围,能使沟通的双方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能增进亲子间的信任,能提高孩子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增强,渴望独立、得到成人的尊重、与成人平等沟通,家长强制命令的效果慢慢减弱。亲子沟通的开放性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高年级孩子需要与家长进行平等的沟通。

规律五:孩子的言行、特点和家庭气氛影响亲子沟通的质量。

亲子沟通的流畅性、质量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孩子的言行哈特点、家庭气氛等。

孩子的言行、特点等会影响亲子沟通的质量。研究表明,经常表现处消极情绪(如哭闹、愤怒)、作息不规律等的孩子与父母的冲突较多。面对这种类型的孩子,家长更容易采用控制的态度、伴有抵触的情绪,更多地拒绝孩子、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决定,亲子沟通质量下降。

家庭气氛会影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温暖、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中,家长与孩子的冲突较少,亲子沟通更畅通、更积极。而在充满敌意、限制的家庭气氛中,家长与孩子之间会经常相互抱怨、冲突增加,不利于亲子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