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首页 > 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父母教养方式的规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7-12-01

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中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特征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体现。父母教养方式贯穿于父母的言行中,较为稳定,对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规律一:父母对孩子限制过多,孩子在人际中会比较被动、缺乏沟通技巧。

有的家长采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这类家长希望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与规定,但很少向孩子解释做出如此安排和规定的原因。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不太快乐,在人际交往中会比较被动、缺乏沟通技巧。

一旦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专制型的家长常常通过惩罚或者强制执行的方式迫使孩子服从。

例如,专制型家长的口头禅之一便是“你必须……”。如果他们发现孩子犯错后,更多的是惩罚孩子。

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性较强,却不大能接受孩子的挑战(如讨价还价),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观点,不能察觉、理解孩子的不同想法。

例如,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专制型家长更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太能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会对孩子说:“按我说的去做。”

规律二:父母多鼓励孩子独立和尝试,孩子往往会更快乐、成熟、独立。

有的家长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家长能够理解并尊重孩子不同的观点,以合理、民主、灵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在权威型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快乐、成熟、独立,能进行自我管理,较好地与人相处。

权威型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较多。他们往往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的要求,并跟孩子说明希望孩子服从的原因。即使孩子有不同的意见,他们也会跟孩子进一步沟通,权威型的家长接纳孩子的意见并进行反馈,而不是强迫孩子执行自己的“命令”。

心理学家认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最有效。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这种教养方式总是和孩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发展等相关。因为权威型家长常常跟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独立,逐渐培养孩子进行自我管理的习惯。因此,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规律三: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孩子往往社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成熟。

有的家长采用放任型教养方式。这类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极少去限制和控制孩子的言行,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也较低。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问题行为、较为自私、社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成熟。

由于放任型家长认为自己的事情比孩子更加重要而较少投入到孩子的教养中。因而,他们常常拒绝或者忽视孩子的要求。

规律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往往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懂得体谅他人。

有的家长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这类家长积极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较少对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极少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强硬的控制。他们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在溺爱型父母的教养下,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能会变得霸道任性、固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懂得体谅和理解他人。

进入青春期后,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明显。

规律五:由于跟孩子疏于沟通、生活压力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长容易采用放纵、冷漠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学习、社交能力、适应能力都有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规律六:对于好动、适应力弱、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家长容易使用惩罚、拒绝等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互动中产生的。它除了受到父母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孩子自身特点的影响。

面对节律性强、适应迅速、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的孩子,家长较少采用惩罚、拒绝等教养方式。与女孩相比,更多男孩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拒绝、否定、惩罚等。这可能也是因为男孩更多动,女孩相对安静乖巧。

面对“不听话”、坚持性弱、好动、容易分心的孩子,父母表现出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行为较少,更容易采用惩罚、拒绝等方式。对于坚持性差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少;对于活动量大的孩子,父母惩罚孩子的行为更多。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屡教不改”,家长的耐心慢慢被消耗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