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首页 > 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良好教养方式的策略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7-12-01

策略一:留意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言行,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

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类型。家长平时可以有意识地留意自己跟孩子提出要求、期望的形式和自己指导孩子的方式等,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养方式。如果发现自己的言行存在不恰当的地方,应该及时反思和改正。

父母双方可以相互监督。父亲和母亲有意识地留意对方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如发现对对方教育方式不认同的地方,可以跟对方指出,相互商量。

例如,当父亲由于工作原因与孩子的沟通较少、不了解孩子,母亲可以与父亲谈谈该问题,如建议如果父亲不能在孩子睡觉前回家,可以在晚饭后跟孩子打电话(如询问当天的发生的事情、分享当天的见闻感受)。

策略二:专制性的家长需要减少设限、倾听孩子的想法、慎用惩罚。

专制型的家长,需要慢慢释放在孩子身上附加的各种“条条框框”,重新认识惩罚对孩子的影响,改变惩罚的方式,尽量减少惩罚孩子的次数。

专制型的家长将过多的“家规”、“纪律”强加在孩子身上,是对孩子成长的设限,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家长在制定“规矩”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

例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就“每天晚上几点睡”“早上几点起床”“吃饭前洗手”“周末帮忙做家务”等事项进行讨论,听取孩子的意见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

惩罚可以减少某类行为。但这种效果是相对短暂的,并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伤害孩子的心灵。家长需要意识到惩罚的效果并不是万能的、还会引发一些副作用。

例如,当发现自己惩罚孩子时,家长停下来思考几个问题——“一定要打、骂、罚才能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吗?”“打、骂、罚孩子后,真的会得到我想要的效果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这件事呢?”等得到答案后再来取具体的行为。

策略三:放任型的家长需要意识到“家教”的作用,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放任型的家长需要改变对孩子“放任自流”的观念,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每天安排时间跟孩子交流。例如,家长可以在孩子睡前来到孩子的床前,跟孩子聊上10-15分钟,分享当天的见闻、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等。

留意孩子的变化,关注孩子。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情感比较外露,愿意跟家长聊天、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一旦吃过父母太多的“闭门羹”,孩子的热情会被浇灭。

例如,孩子主动找家长聊天、问问题时,即使在忙碌中,家长也不要直接拒绝孩子,说:“我在忙,不要来烦我”。家长可以跟还说:“妈妈在忙,你等妈妈一下,我一会儿再去找你,好吗?”

策略四:溺爱型家长需要控制自己的保护欲,为孩子创造成长的机会。

溺爱型的家长,需要认识到溺爱、过度保护对孩子发展的消极影响,“收敛”自己的保护欲,让孩子学会独立、尝试新鲜事物,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对被溺爱的孩子来说,他身处的环境是“扭曲”的,因为他是一切的中心。家长可以使用其他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不要溺爱孩子。

不要“事事代劳”,有些痛是孩子必须承受的。孩子有他自己要走的路,家长是不可能帮助孩子避免一切可能的潜在危险,应该让孩子多尝试。

策略五: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多鼓励孩子独立和尝试、与孩子多沟通。

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时跟孩子解释提出该要求背后的原因,征得孩子的同意。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遵守规则。

当孩子有不同意见时,尊重孩子的发言自由,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一起讨论,而不是强迫孩子听从安排。

坚持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虽然一些外在的客观条件会对父母产生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一般),但家长仍需坚持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如抽空多与孩子沟通、互动,自己创造条件。

策略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对好动、活动量大的孩子,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分配时间、合理安排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安静下来专注于一件事情,不要强硬地使用命令、强制的方式去限制孩子、剥夺孩子活动的机会。

例如,家长可以跟孩子协商每天中的某段时间时间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活动,做一些相对激烈的活动,如打球、跳舞等;剩下的玩耍时间,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些相对文静的活动,如拼拼图、看书、画画等。这样不但丰富了孩子的生活,还能让孩子学会安静下来专注一件事。

对适应力差的孩子,家长需要更耐心,减少拒绝,给予孩子足够的适应时间。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开学前,家长可提前几天带孩子到将要就读的小学参观,向孩子熟悉环境,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在处理更换保姆、转入新的小学、搬家等问题时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

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家长需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且注意力控制能力较差,家长要理解孩子容易分心的现象。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不必对孩子过于苛责,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原因,是孩子自身注意力集中的问题,还是因为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例如,判断孩子注意力集中是否存在问题,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观察孩子能否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坚持一段时间。若孩子能坚持专注于一件事物,说明孩子注意力分散不是自身注意力集中的问题,而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的注意力分散;若孩子不能坚持专注于一件事物,这提示孩子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需要专业机构进一步诊断。

例如,了解孩子注意力分散是否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事情自身的有趣程度和外界环境的干扰程度,围绕这两方面着手便可有效地帮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以学习为例,提高事情自身的趣味程度——与孩子一起选购有趣的学习材料、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中增加趣味性等;降低外界环境的影响——制造安静的环境,减少会对孩子造成干扰的事物,不要把玩具、食物等放在孩子学习的房间、书桌上。

孩子的特点确实会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但只要家长能客观地看待孩子,避免受自己负面情绪的影响,坚持尊重孩子、实施有限制的控制等原则,便能很好地持续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