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学适应是指孩子在刚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能否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孩子进入小学,最大的变化是从游戏活动转为正规学习。这一阶段需要关注孩子的入学适应和幼小衔接问题,为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
规律1:良好的入学适应并非只有学习上的适应,还包含在行为、情绪、人际方面的适应以及对学校的态度。
-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需要适应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入学适应情况会影响孩子后续的学习与生活。
-
良好的入学适应并非只有学习上的适应,一般家长往往更多地关注孩子学习上的适应,如能否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独立完成作业等,而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适应情况。
-
一般来说,孩子的入学适应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学习适应、行为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对学校的态度。在低年级,学习对孩子的挑战较小,而习惯培养、遵守规则、调节情绪、与人相处等对孩子的挑战较大,家长应该多关注后4个方面的入学适应。
-
不同方面的适应情况会相互影响。孩子在某方面的适应不良会影响其他方面的适应情况,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在各方面的适应情况。
-
例如,行为适应不良的孩子,容易违反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感觉沮丧、闷闷不乐(情绪适应不良),从而无心学习(学习适应不良)。
-
规律2:在刚入学时,由于受到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一年级孩子在适应课堂学习、学校学习方面仍会存在一些困难。
-
一年级孩子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分心,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般为20分钟。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容易坐不住,不适合较长时间而又缺乏变化的课程与教学。另外,孩子的注意力分配也较差,不适合同时专注两件及两件以上的事,如边听课边做笔记。
-
一年级孩子的记忆容量与其他年级的孩子差异不大,但更多的是机械记忆,以“死记硬背”为主。因此,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不适合记忆太复杂、太长的内容,需要经常“温故而知新”。
-
规律3:一年级孩子处于他律阶段,需要成人监督,难以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
一年级孩子处于他律阶段,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不懂自我监督。因此,他们不能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需要成人反复强调。在入学初期,孩子容易“不经意”违反纪律、给老师“捣乱”。对于这些“突发状况”,孩子并不是有意为之,只是受到发展水平限制。因此,他们经常需要成人的监督和提醒。
-
规律4:一年级孩子情绪外露,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关注。
-
一年级孩子情绪外露、较少掩饰,且容易起伏不定。因为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包括学校的环境、班级的氛围、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等。
-
例如,老师简单一句“某某同学没有注意听讲,回答错误”,孩子都会郁闷好长时间,甚至不想上学。
-
例如,前一刻,孩子还跟同桌闹别扭,下一刻就跟同桌开心地玩在一起。
-
一年级孩子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容易出现“尴尬”场面。
-
例如,爸爸走后,孩子很伤心,在课堂上大哭大闹,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扰乱课堂进度,无论老师怎么劝说都没用。
-
规律5:一年级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产生人际“小矛盾”,喜欢“打小报告”
-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开始逐步克服自我中心。但一年级的孩子仍带有学前期的特点,仍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不太懂得换位思考。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简单、不稳定,以能否一起玩、别人是否顺从自己为衡量朋友的标准。因此,孩子可能会显得比较“自私”,容易推卸责任,同伴间闹“矛盾”常有发生,冰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
-
例如,与同学擦肩而过,对方不小心碰到自己,孩子就会很生气,认为别人是故意撞自己,并马上跟老师报告“老师,他撞我”,一副别人不可饶恕的样子。
-
规律6:一年级孩子崇拜老师,无条件信任老师,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
对一年级孩子而言,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此时,他们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无所不知,无条件信任老师。上学以后,孩子的口头禅之一便是“我们老师说了……”
-
规律7:孩子以外在特征进行评价,学校环境与幼儿园的差异越大、熟悉感越低,孩子需要适应的时间越长
-
由于一年级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容易根据环境外在的变化来评价学校环境好不好、安不安全,因此,学校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的差异越小,孩子事先对新环境的了解越多,越可以有效缩短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
学生对于学校的评价在很长时间内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如果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校园时就发现了校园中的有趣之处,他很容易对学校产生好印象,更容易适应新生活。反之,如果孩子第一次接触校园便发现巨大的差异,形成心理上的反差,对学校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就会加大入学适应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