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比较稳定、持久的行为倾向。小学阶段是孩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将终生受益。
规律1: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好习惯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而坏习惯一旦形成就较难纠正
习惯,是在后天形成的、并逐渐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别扭、不自然;从脑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在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是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之间建立起来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因而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习惯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力,所以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
例如,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后,一到吃饭的时间,便会自觉洗手、准备吃饭;倘若不让洗手,他反而觉得难受,觉得手不干净,连饭也不想吃。
由于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行为,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倘若坏习惯一旦养成,再去纠正,会引起个体不愉快的体验,下意识想要抵抗。这也就是纠正坏习惯的困难之处。
规律2: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在小学阶段,家长容易把注意力聚焦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其他都不足为道,其实不然,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能保持良好的个体卫生,作息规律,远离细菌、病毒,得到充足的休息,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成长。而众多医学研究发现,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很多疾病的导火线。
例如,没有洗手习惯的孩子更容易患手足口疾病;坐姿错误的孩子近视率更高。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更容易结交朋友,更受欢迎,保持愉悦的心情,远离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例如,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更容易让同学们信任;孩子们都不太喜欢与不干净的孩子玩耍。
规律3: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生活习惯,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能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大大增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难度。此时,如果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例如,如果家长在入学前就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多地宠溺孩子,那么在学习中,孩子比较自然的就会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拥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障了学习效果和效率。
例如,有研究者招募了一批小学6年级地学生回答一系列地算术题,每天吃早餐地孩子与总不吃早餐地孩子其正确回答率分别为84%、66%;有研究者对5年级学生地语文、数学成绩进行分析,每天睡眠时间在8-9个小时地孩子,语文和数学地平均成绩分别为78.1、82.6;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地孩子,语文和数学地平均成绩分别为54.8、60.6.
规律4:培养生活习惯是一个长期地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一般来说,一个习惯形成的周期大约为1个月左右,巩固习惯需要3-4个月。当然,不同的习惯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越复杂的习惯形成的时间越长。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培养,持之以恒。良好的生活习惯包含的内容众多,需要按照一定顺序、逐个培养,如同做简单的加法,先培养基础的习惯,再培养相对复杂的、零散的习惯。
例如,先培养孩子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从简单的穿衣、漱口,到自己收拾房间。
规律5: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培养自理能力开始
众多调查均显示,中国孩子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缺乏自理能力。有的孩子甚至到了大学、毕业工作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例如,父母送大学生上学、住校学生回家时带回一周的脏衣服、家长替孩子打扫卫生等。自理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是社会适应的组成部分。它对孩子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依赖性强,难以独立。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要依赖他人,做好其他事情都又谈何容易。
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容易缺乏责任感、意志薄弱。自理是对自己负责的最基本的表现之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理能力弱的孩子,遇到困难容易寄希望于他人,容易退缩,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