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1: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
-
认识到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将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更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重要阶段。没有养成好习惯,便意味着孩子已经养成不良习惯,以后想再消除不良习惯,再形成好习惯,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花费更大的精力。
-
持之以恒,将好习惯培养坚持到底。培养习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包括了培养期和巩固期。而且小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在培养习惯时会出现反复。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坚持到底。
-
策略2:了解孩子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的要求,尤其要帮助低年级孩子养成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
-
不同的学习习惯涉及的要求不同。在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前,必须了解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行为要求。
-
策略3:让孩子了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
让孩子了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孩子对基本学习习惯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养成良好习惯的价值。若能让孩子亲身体会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便能很好地调动孩子地积极性。
-
例如,孩子总是趴在桌上写作业、看书。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地坐姿是错误的,这样容易使你地视力下降,最后需要佩戴眼镜才能看清眼前的东西。”然后把一副平光镜给孩子戴着,让孩子做跳起来、甩头等动作,感受戴眼镜给运动造成的不便;让孩子戴着眼镜喝一杯热水,感受镜片被蒙上一层水雾怎么都看不清的麻烦……
-
策略4:与孩子制定详细的规则
-
与孩子一起商量具体的规则,解释清查具体的规定,制定一个有吸引力、约束力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
-
策略5: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
利用直观、形象的榜样作用,以榜样人物的良好学习习惯、优异成绩等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榜样可以来自多方面,包括教材、课外书、班级活动中的素材、身边随时发生的事件等。
-
可帮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如孩子的同班同学、同社区的其他孩子,以及其他孩子喜欢的、尊敬的中学生、大学生。
-
可利用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心理,通过给孩子们讲名人奋发图强的故事,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激励孩子立志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策略6: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
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通过长期、反复地训练才能形成。
-
对每一种习惯(如写字姿势、看书姿势、按时写作业、检查作业的习惯)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孩子清查明白习惯的具体内容。
-
例如,不要简单告诉孩子“好好写字”,而应该告诉孩子“按正确笔顺,一笔一划工整地写字”
-
在训练孩子地行为前配以讲解和示范,并在必要时把具体动作或行为要求分解。尽量做到具体、明确、简单、容易操作,使孩子有法可循。
-
例如,向孩子示范正确读写姿势——“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鼻尖一寸”,并让孩子自己尝试,家长从旁指导,确保孩子正确理解读写姿势三个“一”的含义。
-
一定要持之以恒,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策略7:定期反馈,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具体表现
-
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并告诉孩子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家长的评价要使孩子明白是他的什么行为得到了赏识和肯定。
-
针对不良的行为要及时地指出来,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帮助孩子纠正。
-
家长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奖励和肯定,这些奖励和肯定就是刺激孩子再次表现好行为的正强化物。当然家长需要了解什么样的正强化物会对孩子有激励作用,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正强化物。
-
策略8:多与老师沟通,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表现,配合学校教育
-
与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了解孩子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当了解相关的要求后,家长可以更好地安排“家庭小课堂”的内容,正确指导孩子。
-
孩子在学校和家里表现有时差异很大。家长多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表现。这有助于老师判断孩子们学习习惯的掌握情况,便于老师安排后续的工作。另外,家长还可以向老师反映孩子的进步,让老师指导孩子的进步,关注孩子的表现。
-
配合学校教育。在学校里,老师会安排学习习惯的培养计划。家长需要了解老师的安排与要求,使家庭教育配合,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