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首页 > 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小学生自信成长规律
作者/来源:Jackie姐姐    发布时间:2017-03-01

  • 规律1:自信对孩子的发展最好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将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自信的孩子未来的生活品质更高,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更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
  • 规律2:孩子的自信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三方面
  • 有研究者对我国小学阶段孩子的自我评价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孩子主要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来评价自己,获得对自己的自信。
  •  
  •  
  • 规律3:与学前期相比,低年级的孩子容易失去自信,但孩子逐渐学会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
  • 在学前和低年级的时候,孩子更多地是从整体上评价自己,如“我是一个好孩子,妈妈喜欢我,老师喜欢我”。在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孩子逐渐能区分自己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例如,孩子知道自己擅长画画和书法,在才艺方面表现不错,在运动方面较弱,但这并不能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
  • 在小学阶段,孩子对自己评价的高低存在年级差异。学前:常常自我膨胀,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自己,乐观主义为主,往往过于自信。一至三年级:对自我的评价呈下降趋势,发现自己没想象中“能干”,会经历一些挫折,自信有所降低。四至五年级:对自我评价呈上升趋势,孩子对自己的认识相对客观,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自信心有所上升。
  • 规律4:成功时从外部找原因、失败时从自身找原因的孩子容易失去自信
  • 孩子对事情结果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归因方式会影响孩子如何评价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 积极归因型的孩子,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有能力,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足。这类孩子往往比较自信。他们肯定自己的能力,相信可以通过努力控制结果,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会不断努力,并坚持下去。
  • 消极归因型的孩子,把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把成功归因为外部不可控因素引起,如运气较好,容易失去自信。倘若孩子认为自己的成功都是因为外部因素引起,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 规律5:父母、教师、同学的态度和评价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伴,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 由于小学阶段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仍不透彻,因此父母如何教养孩子、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如何评价自己影响很大。父母采用温暖和积极的教养方式,使孩子积极地评价自己,变得更自信;父母经常帮助孩子、替孩子做决定,会将自己的不满足感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自信降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往往导致孩子过高评估自己的价值,容易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父母经常随意拒绝孩子,往往导致孩子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