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规律1:小学阶段孩子的说谎与学前期的说谎有区别,此时的说谎与诚实有关。
-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懂得说谎、会说谎意味着孩子心理理论能力(对他人想法哈意图理解的能力)获得较大的提升。因为说谎的前提是孩子需要能理解背后的意图,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意图、观点等)。
-
一般来说,6岁及以上的孩子说谎的能力也有质的提升,他们懂得包装自己的谎言、试图隐瞒自己的真实目的,通过其他事情来提高谎言的可信度。研究显示,小学生的说谎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调查显示6-8岁孩子的说谎行为较为普遍。7岁以后,孩子的说谎行为变得稳定。7岁仍然经常性撒谎的孩子,以后撒谎的频率也高于其他孩子。而且,小学时期的撒谎行为与以后的盗窃、犯罪有关。有研究发现成年后违法犯罪者,往往始于儿童期的不良行为,包括说谎。因此,家长需要引起注意。
-
规律2:10岁以下的孩子不太能区分别人有意和无意说谎。
-
6岁以下的孩子将所有与事实不符的语言都视为说谎,包括错误的猜测、开玩笑等。
-
6-10岁之间,孩子认为说谎是错误的行为,不能区分有意和无意说谎。家长有时的“小谎言”可能会被孩子认为是一种故意的行为,是很难被原谅的。例如,为了让孩子多学习一天(到补习班上课),家长欺骗孩子有工作而不带孩子去游乐场,没有兑现承诺。当孩子发现家长撒谎以后会觉得很伤心、难过。
-
10-11岁,孩子认为只有有意图的、有目的的才是说谎,而善意的谎言有时是有必要的。
-
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越来越强烈,孩子越来越认可善意的谎言。
-
规律3:不适当的奖励和惩罚都会增加孩子说谎的可能性
-
很多时候,孩子说谎是为了趋利避害。当孩子明白做错事会受到惩罚时,会产生一种恐惧,潜意识想逃避惩罚,于是他们可能会选择撒谎。已有研究表明孩子在犯错时,过分的追问会增加孩子说谎的概率。
-
例如,妈妈质问孩子为什么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孩子为了避免挨骂,会撒谎说把作业本落在学校了。
-
为了得到奖励,更多的孩子选择说谎。并且奖励的吸引力越大,孩子说谎的行为就越多,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即当成人曾因为孩子说谎而奖励孩子,未来孩子说谎的概率将提高。
-
例如,妈妈拿着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让兄弟俩选择吃哪一个。嘴馋的弟弟开心地说:“我要最大的。”妈妈面露不悦,责备地说:“好孩子不要老想着自己,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哥哥听到后“机灵”地说:“妈妈,我要最小的那个苹果,大的让给弟弟吃。”妈妈听了很高兴,表扬哥哥懂事并把大苹果奖励给了哥哥。这种无意识的惩罚诚实、奖励说谎的行为会使孩子为了获得奖励而不断地选择说谎。
-
小学生渴望得到尊重和表扬,也越来越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为了满足自己受到尊重的心理,孩子会说谎,夸大自己的经历和能力。
-
例如,为了获得同学的羡慕,孩子撒谎说自己暑假曾在美国待了两周,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