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首页 > Jackie 姐姐心理宝典
鼓励:你是孩子一生的充电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4-05-06

        歌曲《You rise me up》中唱道:“当我精神疲惫,烦恼困顿,你来到我身旁,你鼓舞了我,故我能站在群山之巅,你鼓舞了我,故我能穿越风暴之海,在你强壮的臂膀上,我变得坚韧,你的鼓励使我得以超越自己!没有生命不怀着渴望,每颗心都不完美,是你的到来,让我心中充满了奇迹,让我瞬间窥见了永恒。”听到此歌的旋律渐渐响起,有的人会热泪盈眶,有的人则唏嘘不已……这也是鼓励带给我们的“奇迹”与力量。

一、鼓励和表扬的区别

        表扬和鼓励出现的时机和情景不同。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表扬孩子?而鼓励的话语又会出现在什么时候?其实从这两章的主题名称就能看出:“勋章”是在一切都结束的时候被授予的,而“充电器”是在电量过低的时候就需要及时给予的。

        通常情况下,表扬往往出现在“锦上添花”的情境中,比如孩子考了100分、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我们会去表扬他;当孩子遇到挫折、困境和打击的时候,此时显然与表扬无关,而是需要我们“雪中送炭”的鼓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才华横溢的设计师鲍勃·罗杰斯,他不到20岁时就因为设计了华盛顿大学礼堂而声名鹊起,随后他又参与了华盛顿州立博物馆的设计竞标,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只剩下唯一的一个对手,这个对手握有当时三位大牌设计师联手打造的方案。年轻的鲍勃·罗杰斯对自己的方案充满信心,因为他的方案确实新颖且充满了朝气。然而,鲍勃·罗杰斯的方案最终落选了,这个年轻气盛、一直以天才自居的年轻人深受打击,参加完揭标活动,他失魂落魄地走在街头,甚至想到了“自杀”。这时,他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约他在一家咖啡厅见面。年轻人正想找妈妈倒倒自己一肚子的“苦水”……他来到咖啡厅,却看到妈妈穿着华丽的礼服站在门口等他,还有美丽的女孩过来给他献上了一大束鲜花,随后出现的是一众亲朋好友……鲍勃惊呆了,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妈妈对他说:“孩子,今天我们为你举办一次失败庆典,你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失败,应该祝贺你,学会面对失败才能奋起直追,这是人生的必修课!”在这场庆典中,鲍勃是绝对的主角!他感谢妈妈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失败不是灾难,不是尊严扫地,而是人生中珍贵的一笔财富。随后,鲍勃·罗杰斯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总设计师,他连续参与了六届世博会的美国馆的设计,他用伟大的创意向世人展示了美国精神,更彰显了自己的风采。

        妈妈的鼓励出现于鲍勃·罗杰斯“败走麦城”之时,妈妈并没有为儿子感到遗憾,也没有按照常理出牌去温柔地安抚孩子,而是非常智慧地用一个特别的仪式化的方式,给予了儿子极大的鼓舞。孩子最需要被鼓励的时候,往往是他最不可爱的时候。如果说自信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础,而鼓励则是孩子获得强大自信的有效途径。

2.表扬依赖他人评价,鼓励形成自我评价

        表扬其实是在表达表扬者的感受和想法,以及对被表扬者的评价,比如“我觉得你不错”“你是个好孩子”“你这样做我很开心”等,指向的都是我对你的行为或对你个人的看法。就像我们前面曾提到的那样,表扬是在于让对方从你的眼睛中看到“自己”或者看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和主体的评价。正是因为表扬的这种特性,所以孩子容易形成“寻求认可上瘾症”,他可能会为了得到表扬和别人的认可而去做出决定或改变。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可能是:“别人会怎么评价我?”不经意间,他已经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了。表扬虽然会产生这些“弊端”,但表扬在一些特定的时刻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表扬有着明显和即时的效果,或者指向一种非常明确、清晰的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学校、企业、社会等有既定规则与价值标准的环境中,我们需要表扬、批评、惩罚等形式起到导向性和控制性的引导,而对于家庭这种需要无条件的爱的“禁飞区”,我们则应该更多地使用鼓励而不是表扬。我们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孩子去掌控、去自省,从而使得孩子形成稳定的自尊并且敢于做“自己”。当你想要表扬孩子的时候,“镜映”就是我们首推的方式。

        鼓励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评价,是鼓励本身的特性所致,因为鼓励关注的是被鼓励者自身的感受、独特的个人经验和解释风格。比如说孩子的家庭作业中出现了难题,明明是你昨天给他讲过的题目,他还是做不出来并且心浮气躁地想发脾气,你对于此刻“无助”的孩子是应该批评还是应该鼓励呢?也许妈妈这时可以温和地说:“这道题还是没有做出来吗?哦,不过你已经尝试了三种方法了,看得出来,你已经很努力地思考了,这个类型的题,妈妈曾经给你讲过的,静下心来,你再想一想,换个角度试试,慢慢来,你可以做出来的!”在这段话里,妈妈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理解孩子只是在挫折情绪中无法集中精力去思考,所以妈妈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而不是批评。孩子在妈妈的包容和鼓励下一定会发挥出他最好的水平来。果然,几分钟之后,孩子开心地跑过来说:“妈妈,我做出来了!”这个时候,妈妈就要把鼓励进行到底,不要夸孩子“真棒、真聪明”,而是笑眯眯地问孩子:“哦,果然靠自己的力量做出来了,这种感觉怎么样啊?”孩子得意地说:“我觉得自己很厉害啊!”妈妈继续问:“哦,怎么个厉害法啊?”孩子想了想说:“嗯,就是特别有钻研精神,特别不怕困难!”妈妈听了,给孩子竖起了大拇指!孩子的“自我评价”,比我们随口、随机给他贴上的“标签”还要珍贵百倍。

        表扬是他人的评价,是别人给的,能不能得到是不可控的;而鼓励能够激发勇气、促进成长、引导自我评价,可以培养自尊和自信,是我们可以内化的一种能力。每个人都希望被鼓励,在心理学意义上源自于个体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一旦这种精神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也是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动不动给别人提意见、挑别人的毛病。即便是小小的孩子,也不愿意被强迫和批评。不妨想想,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岁月里,给予了孩子多少鼓励和肯定?又给予了多少批评和指责?讽刺、批判、挑剔、粗暴地对待孩子,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忌讳的教育方式。

二、有效的鼓励方式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爱、被别人理解的动物。心灵如玻璃般透明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鼓励与赏识。对孩子来说,我们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就像是把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鼓励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发挥潜能、变得更好!有效地鼓励孩子,是硬核父母的必修课。

1.鼓励的“心法”

        鼓励这门功夫的“心法”,就是我们的态度,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鼓励的初心肯定是无条件的爱,是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然后用我们的语言及非语言的方式给予支持。如果鼓励里面掺有太多的我们自己的期待以及对孩子的控制,那就不会得到太好的效果。

        对于即将来临的高考,孩子非常紧张、迷茫,甚至心情沮丧,我们自己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对她说:“你一定能行考上清华,妈妈觉得你没问题,你不要这么担心,再努力一些就好了!妈妈一定会全力支持你,为你做好后勤工作,只要全力以赴,你就一定能成功!”结果,女儿听了这话更烦躁了,为什么呢?因为这话中的“调子”和女儿的情绪不在一个“频率”上,里面还包含着妈妈自身对女儿非常高的期待,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效的鼓励。

        鼓励需要真诚、共情、指出希望,但不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鼓励不是慷慨激昂地“扯大旗”、喊口号、走形式。鼓励者要先把自己的“频率”调整到和被鼓励者相接近,不要在“上面”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先“跳下去”站在他的身边吧,再慢慢地让他相信自己可以从“坑”里“爬上来”,让他看到方向、看到路、看到希望的光芒。

        回过头来再看看,上面这位妈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切忌在沮丧的孩子面前表现得元气满满、信心爆棚,这种反差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更糟糕,或者因为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而无法成功连接。妈妈要先去和孩子共情,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这确实是你长这么大所面临的最辛苦、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了,毕竟要去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接受挑战。妈妈当初高考前,也是经常失眠呢!而且,我那时的压力还真的比不上你们现在所要承受的大呢!所以你心情不好,妈妈理解,你可以对妈妈多说说,也可以与同学、老师,或者你的‘死党’聊聊,应该会好一些吧!也许我们并不能帮上你多大的忙,但也想尽可能地多理解、多支持你啊!”这时,女儿就会感受到理解和“共鸣”,心理状态会轻松一些,也许已经准备要更多地和妈妈沟通了……妈妈的“调子”是先抑后扬的,现在就可以慢慢地开始给予力量与希望了,比如可以适时地说:“你一直想学建筑设计这样的专业,像你喜欢的才女林徽因那样,是吧?妈妈也支持你,清华的建筑设计专业非常好,但是你现在的学习成绩可能还有些差距,所以我们也可以再一起考察一下别的学校的这个专业,你自己心里怎么想呢?其实,妈妈知道你现在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了,想象一下以后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你说那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是呀,所以你会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特别开心,每天都充满了动力……所以,你只要坚定自己的目标,人生中会有很多的选择和机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啊……高考只是你人生中的一次选择,以后还会有很多的机会……孩子啊,你只要奔着你的目标去努力就好,即使会摔倒、会迷路,但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啊!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要记住,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

        上面妈妈的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能不能起到鼓励应有的作用,关键点在于妈妈的内心是否允许孩子失败。你是否真正相信一个失败的人爬起来后能走得更稳?无论任何时候,你都会做孩子坚强的后盾,你是否都能一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包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话术”则无关紧要。如果你说的话非常“漂亮”,自己都不相信,孩子能会信吗?

        恰当合理地鼓励孩子,前提就是要把家长的架子放下来,不要总想着“我要好好把我的人生经验告诉你”“你不听我的肯定会吃亏”“我吃的盐比你喝的水还多”……家长对孩子宜平等相待,以朋友的视角看待他的成长与进步。真正地尊重孩子,谨慎地选择自己的言行,多给孩子建议,而不是泛泛说教。鼓励一个人就像给汽车加油、给手机充电,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2.鼓励的步骤

第一步:共情、同频。理解孩子的心情,允许负面情绪,放下看不得孩子有一点儿痛苦的“护犊”之心,妈妈并不要求女儿马上走出“围城”开心起来,而是允许她在自己的情绪里适当地进行停留和缓冲。

第二步:看到积极面,引导“内省”“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妈妈知道女儿有了自己的理想,遂即引导女儿想象这个理想可以带给她什么,而不是直接去赞扬怀揣理想的种种好处。同时,妈妈引导女儿关注为了目标去努力的过程,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意味着生死成败,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妈妈提起了女儿崇拜的偶像,这也是一种激发勇气的方式。妈妈还用启发式的问题代替直接给予指导和评论,期盼的同时也给孩子更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第三步: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妈妈的这份“表态”,给孩子传递的是安全、感恩和信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健康还是疾病,父母付出的都是无条件的爱,这是一个孩子祛除“后顾之忧”、可以勇往直前的终极动力。

第四步:“此时无声胜有声”地鼓励,更能传递力量。对待孩子的种种表现,我们要说得及时、巧妙地去说,同时更要学会并善用非语言的方式进行鼓励。有时候,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会意的颔首,甚至于抚抚头、拍拍肩的“小动作”,就已经足够……这样的鼓励,像春风,像雨露,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